英國《金融時報》2月13日文章,原題:中美陷入破壞性的相互依存理解當今世界復雜事件的最佳語言是什么? 是經濟學的、政治的?還是文化的?我認為可能是心理學的。
心理學家往往將世界分為兩種人格:妄想的和抑郁的。前者的行為仿佛他們總是在玩一個零和游戲,而后者更愿意接受細微差別,但也可能會因此而悲傷。人可以是兩種人格中的任何一種,民族國家也可以如此。
最近的全球性事件,從英國脫歐到特朗普曾當選美國總統,再到俄烏沖突,也可以通過心理學角度來觀察。正如行為經濟學家羅伯特?希勒在其關于敘事經濟學的著作中所闡述的那樣,此類事件是由“某些流行和生動的敘事,而非經濟學反饋或計算”所驅動的。
這種敘事可能是主觀的,但影響是真實的。希勒探討了像1920-1921年市場調整這樣的事件,是如何被有關共產主義思潮、.流感和種族騷亂等敘事,而不是被有缺陷的利率政策所驅動的。敘事對我們的心理產生了影響,這種心理進而改變了世界。
當今最能體現這一點的莫過于美中關系。前摩根士丹利亞洲區負責人、耶魯大學教授斯蒂芬?羅奇在其最近出版的著作《意外的沖突》中,從心理學的視角分析了兩國日益增加的摩擦。在一個中國氣球被發現飄浮在美國上空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取消了對中國的外交訪問。羅奇將這一反應以及過去幾年兩國外交關系緊張升級的情況比作對互相沒有安全感的夫婦,發展到了互相依存的沖突階段。羅奇寫道,“儲蓄短缺的美國經濟缺乏某種經濟自我意識”,對中國的發展目標感到焦慮。同時,“中國缺乏消費者主導的內部增長支持”,所以感受到美國關稅的威脅。
他說得對,美國兩黨政客熱衷于指責中國“偷'走”工作,但建立一個基于通貨膨脹而非收入增長的經濟是美國自己的選擇。自2000年以來,美國債務占GDP的比重上升了95%,甚至現在比金融危機前還高。女口果中國停止購買美債,所有這些都將難以為繼。
與此同時,中國可能會指責美國發動貿易戰,但多年來它一直奉行重商主義經濟政策,且未能激發人們足夠的信心去放棄儲蓄,或處理杠桿過高的結構性問題,特別是在房地產方面。如果按目前模式持續下去,可能未富先老。
羅奇認為,這種經濟互相依存關系的問題在于,它本質上是反應式的。最輕微的事件都會被放大廠有可能導致反擊報復和關系進一步瓦解。在沖突的互相依存關系中沒有信任,曾經穩健的關系就難以恢復,從而極易受到潛在沖突點的影響?!ㄗ髡呃{?福魯哈爾,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