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杰
“今天誰罷工?”當下的英國正在經歷一個“不滿的冬天”。伴隨冰冷氣溫的是日漸增大的生活成本壓力,火車司機感到被低估、教師感到被忽視、護理人員感到過于勞累……2月的幾乎每一天都有不同行業的罷工爰生,以至于英國民眾這個月出門,都得先查查“罷工日歷”。在很多英國媒體看來,更難言樂觀的是,各種大規模罷工很可能是曠日持久的。其中,上周發生的英國醫護人員大罷工尤其具有代表性。
國家醫療服務系統(NHS)曾被視為英國的驕傲,它如今正遭遇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危機。數萬名護士和急救人員上周舉行大罷工,這是NHS成立75年來最大的一次。事實上,自去年下半年英國各類工會已開始頻繁罷工,造成工會和政府矛盾的具體原因很多,但深層次的則是英國的經濟結構和政治制度問題。
醫護人員大罷工的直接原因是,他們因通脹高企要求加薪,而英國政府無法滿足這一訴求。受英國“脫歐”、新冠疫情、俄烏沖突導致的國際能源價格攀升等因素影響,英國社會飽受通貨膨脹之苦。面對高通脹,英國民眾生活壓力陡增。表面看,英國工人的薪資是漲了,2022年英國平均工資增加了6.4%,但因為高通脹,實際卻下降了3.8%。而且英國的公私部門工資增長差異大,私營部門表面工資增加7.1%,實際下降了3.2%,公共部門表面增長了3.3%,實際卻下辟了6.6%。醫護人員等公共部門的員工在疫情期間為社會付出頗多,現如今面臨的卻是生活艱難。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讓英國經濟遭遇困難,貿易赤字無力支撐英國社會良性發展,罷工只是其經濟和社會危機的外在表現。
自殖民帝國瓦解后,英國逐漸淪落為中等國家,它的經濟結構也隨之發生重大變化,全球化的推進致使其日漸去產業化。零售業、金融業、公共部門、公共管理、休閑文化等服務業已經成為英國經濟支柱,占其經濟總產出的79%,解決了82%的就業人口。英國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主要依賴全球經濟發展狀況,經濟發展周期對其影響嚴重。當前全球正處于經濟下行期,英國也不可避免受到波及。IMF預測,英國將是今年唯一出現經濟負增長的發達國家。
其直接表現是,英國的商品和服務出口趕不上進口力度,貿易赤字不斷擴大。1998年,英國的貨物貿易逆差只有147億英鎊。到了2021年,英國貨物貿易逆差為1690億英鎊,雖然服務貿易產生1410億的順差,但最終的貿易赤字為280億。2022年前三季度,英國的總體貿易赤字已達763億;缺口進一步拉大。英國既無法像美國那樣動用美元和全球資源緩解經濟危機,也無法像德國可以長期保持貿易順差。當經濟發展出現問題,往往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危機。當前的英國醫護入員大罷工正是反映出英國經濟受挫已經波及社會穩定。
面對罷工危機,保守黨政府無力應對。保守黨向來秉持“小政府、大市場”的執政理念,主張市場自動調節,減少政府干預。去年特拉斯政府制訂大規模減稅計劃,試圖釋放市場活力,但慘遭失敗。蘇納克政府轉而增稅并削減政府開支,強調自由市場。其應對通脹的方法只是補貼和加息,無法干預市場以穩定物價。更何況,過度加薪會加劇通脹。與此同時,反對黨工黨則在助推罷工,試圖加速保守黨政府垮臺,導致罷工浪潮愈演愈烈。
自撒切爾保守黨政府進行私有化改革和布萊爾工黨政府推進市場競爭以來,英國的市場力量已經得到充分發揮。當前,英國私有部門的雇員達2700多萬人,占總就業的82.4%;公共部門有577萬人,占比17.6%。然而,當前英國的經濟和社會危機與上世紀70年代時不同,撒切爾主義強調的私有化和市場化實施空間并不大。實際上,不僅保守黨缺乏有效應對辦法,工黨短期內也沒有解決問題的良方。英國已經陷入經濟下滑的泥潭?!ㄗ髡呤巧虾M鈬Z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英國研究中心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