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安斌 朱泓宇
近日,歐盟對外事務部發表報.告,渲染俄中有意“操弄歐洲輿論”,稱兩國的合作將對歐洲安全“形成威脅”。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還在致辭中宣稱俄中正在展開“敘事之戰”,通過操縱資訊來試圖影響輿論。美國一些媒體和智庫也一再鼓噪,'中國正在利用“深度偽造”等技術,打造虛擬主播進行所謂“欺騙性宣傳”。種種跡象表明,美西方正在對中國發動新一輪輿論攻勢,并演化成為一場:'敘事戰”和“認知戰”。這場“戰役”有組織、成規模、有目標,由政客、媒體與智庫相互唱和,對我國國際傳播工作構成新的挑戰。
長期來看,不論是近期熱點,還是以往炒作,美西方主導的“敘事戰”的'基本內核與“元敘事”始終不變。從本質上理解,敘事是一種認知框架,涉及傳播主體對特定議題的闡釋、判斷與態度,最終在話語敘述層面形成論述,并通過傳播渠道塑造公眾認知與輿論走向。近年來美西方的一些媒體和智庫試圖將中國政府歪曲為““利維坦”式的負面形象,在“中國威脅論”的基調上,刻意制造東西方之間“專制與民主”的二元對立與認知沖突,反復強化“無論中國做什么都是錯的”的“洗腦式”敘事框架,以配合華盛頓打壓、遏制中國的戰略目標。
從應對策略的角度而言,遭遇美西方輿論的無端指摘、無稽之談,我們應做到有根有據、有條有理,破除話語壁壘,避免硬碰硬、.打口水仗,陷入對方的話語圈套與邏輯陷阱之中。要真正占據國際輿論場主動權和敘事戰的先機,則應以戰略傳播思維統合各方力量,構建和傳播自主敘事體系。
在國際禱播的信息與受眾層面,應做到敘事內容的多層次化與敘事對象的明晰化。面對美西方敘事框架試圖打造的“刻板印象”,中國自主敘事創新須引入“再框架化”的思維,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切入點,講好中國共產黨人心懷天下的故事,講好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革故鼎新的故事,講好普通中國人爵厲奮發的故事,這將極大豐富中國敘事的內涵與層次,提升文化接近性。同時,要有鮮明的受眾意識,以“一群一策”的精準傳播理念用海外受眾聽得懂、愿意聽的敘事邏輯傳播中國聲音,在敘事的過程中減少文化折扣,以期達到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共情效應的最大化。
在國際傳播的渠道與效果方面,可實現敘事平臺的自主構建與敘事效能的提升。在西方把持的互聯網與社交媒體平臺,中國聲音往往“有理傳不開:',因此以“平臺化意識”來建設更透明、公開、公正的傳播渠道至關重要。抵御美西方散布的謬訊,不僅要利用現有社交媒體平臺更多使用活潑的展;頭語言和臨場感講好多元化的內容,而且還需竭力打造“講得出、聽得到、傳得開”的數字平臺。敘事效能也應“更上層樓”,一方面加強對國際傳播效果的監測與評估,另一方面則以能力建設為要,培養真正懂傳播、擅敘事的國際傳播人,積極吸納民間力量,尤其是那些在不同文化之間穿梭自如的“第三文化人”,或者具有親和力的、可以用雙語自如表達的Z世代。最新案例是贏得世界關注的網壇新秀吳易曷和鄭欽文。
此外,還應該高度重視前沿科技對自主敘事體系構建的加持作用。智媒時代已經到來,基于語料庫與大數據的聊天機器人或將參與到新聞生產流程之中。一方面要加強防范自動生成內容與虛假信息的泛濫,強化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敘事供給能力。另一方面則要扶持本土互聯網機構開發“人工智能內容生成平臺”(AIGC),秉持“技術向善”的基本原則,借助新科技打開“敘事突破口”,形成用戶與內容的連接,培育圈層社群,提升傳播效能,在國際傳播與自主敘事體系的構建過程中,與時俱進地向世界“智能化” 言說中國、傳播中國,為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助力賦能?!ㄗ髡叻謩e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愛潑斯坦對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